快捷导航

QUICK NAVIGATION

回忆小时候五支渠通水时

创建时间:2024-12-05
           作为出生在灌区的水利工作者,每当看到灌区水利工程流过清澈的库水,小时候水库五支渠第一次通水清晰的出现在我的记忆里。
       因为年龄小,父亲和姐姐哥哥上工地的场景我没有记忆,我有印象的,就是修五支渠。不知啥时起,村里突然热闹起来,来了不少本公社其他大队的人,在村里扎营起寨,因为我家住的离五支渠较近,加之母亲的娘家是西社村人,西社大队一个生产队的灶房扎在我家院子里。印象里只记得那个小队的厨师,是一个老汉,用一个窄木板上面订了不少钉子量揉好面团的长短,用来做杠子馍。
       当时我家有一处庄子(窑洞)底子,就在现在冯西路旁,五支渠填方进第四生产队槐园的倒虹南,是村子比较红火的地方。庄子底子四周打了土墙,开着一个小门。记得里面栽着许多果树,种了许多蔬菜,因为离家近,我经常进里面玩。因为修支渠被征收,我当时郁闷了不小一段时间。
       我上幼儿园了,老师给我们排了节目,我们穿着黄上衣,蓝裤子,到了村子南一处工地,我们敲着鼓,打着锣,进行表演。我只记的两句词,一句是“咚咚咚,哒哒滴”,一句是“东风吹,战鼓擂”。当时观看的人很多,我只记得看见我三姐。工地上设有指挥部,还有广播喇叭,里面放着当时革命歌曲,还有工地战报。那时挖渠,没有机械,全靠人工,架子车拉。有的小伙把几个架子车连起来,一人操纵顺着下坡,美其名曰“开火车”。整个工地上人来人往,人山人海,可以说是热火朝天。建坝挖渠,拼的是干劲,显示的是力量。工地上广播里的歌声,民工的号子声,谱写了战天斗地的交响乐曲。
       后来就是渠道衬砌,需要许多石块,大队小队号召从东河(长宁河)运石头,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,父亲和一些壮劳力在沟里鑚石头,大人有的拉着架子车,一人拉着,两人推着,有的套着牛拉着胶轮车,有的挑着担子。我们小孩也要背石头,父亲给我用火绳(较细的一种绳子)绑了个结,双肩放在背上,后边放上石块,省力不少。从村里到东河的沟路上,人群上上下下络绎不绝,上沟的人步履缓慢,下沟的人腿脚轻快,一路说笑,一片欢乐洋溢在整个沟道上。石头运到生产队院子,有人过磅登记,换算成工分。
       渠道衬砌我没有记忆,只记得完工后的大坝(高填方)是梯形,上窄下宽。上面衬砌石块的通水渠道也是梯形,上宽下窄,很漂亮。有倒虹,有跌水,过我们村是一段填方,过我们槐园的是一个倒虹,两个斜竖,一个横放埋在路下,还修了一个斜坡,方便人上下。只不过时间不长,因为过水倒虹里面的存水淹死一个老母猪,担心安全,就改成横跨式倒虹,但也存在问题,就是下面只能过小车,稍高的车只好绕路。
       有一年春天大旱,村里吃水困难。有一天大路上路东阳沟里突然有水流下来,水流进村里的大队涝池,然后是各生产队的水窖。虽然大路上水东跑西奔,好在是碳渣路,基本不影响事,各槐园的巷道就受不住了,被水冲的泥粘泥粘的。好在时间不长,水就停了。
       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五支渠正式通水。记得是那一天早上,阳光高照,有九、十点的样子,村里突然有人喊,五支渠通水了,刹时,支渠上面站满了人,只见浑黄的泥水慢慢流来,水头上飘着树叶、柴草,还有几枝小树枝。全村人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,有几个老汉,捻着胡须,露出没牙的嘴巴,哈哈大笑,村子里的小孩,跟着水头跑了很远很远。渐渐的水越来越大,大概四十分钟,水流了大半个支渠。
       第二天早上,我早早跑到支渠上,支渠里的水还是那么大,水清澈见底。后来就是父亲和哥哥去浇地,我就基本没有印象了。
 
水库通水运行已五十年了,现在修坝挖渠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。当年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热闹场面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。当年修水库的青壮劳力已七、八十岁,不少人已故去。现在农村对老人的政策好了,国家不会忘记他们那代人为祖国的无私付出。
屹立在家乡的大坝,饱经沧桑,它已过五十年。我想,它似丰碑,将继续矗立在我们心中。
 

 

来源:纪检监察室王文平